J841X电磁液动隔膜排泥阀
J841X系列电磁液(气)动隔膜排泥阀用途:
1、 供介质为液,气的管道上作截流设备,特别是启动频繁之处。
2、 供各型净化设备及池子作于排泥、排污用。
一、 J841X系列电磁液(气)动隔膜排泥阀技术参数:
公称压力:1.0MPa
使用温度:常温
驱动介质:清水、气、油(订货时注明)
驱动压力=管道实际压力+0.2MPa
电磁阀线圈电压:DC24 AC220(订货时注明)
阀体、阀盖、压力室、阀板材料:HT200、QT400-15
法兰连接标准:GB/T17241.6-98
试压标准:QB/T13927-92
二、 J841X系列电磁液(气)动隔膜排泥阀工作原理:
排泥阀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双室隔膜传动机构替代活塞式,无运动磨损,本产品由液压缸和角式截止阀组合而成,液压缸内动力带动瓣升降,使阀体通道开或闭,以达到流体通断。液压缸的活塞密封件为L型皮碗,其密封性能好,经久耐用。阀瓣与阀座为软密封,密封性能好,无泄露。采用电动二位四通换向阀或手动二位四通换向阀集中控制,操作方便。
本产品由电磁换向阀、隔膜式压力腔及主阀体等三部组成。驱动压力源靠外部大于管道本身压力加0.2MPa左右供应,只需对电磁换向阀通电或断电便能改变流体进图隔膜上下腔,从而带动阀板升或降,起到主阀体的通断。
三、 J841X系列:电磁波、气动隔膜排泥阀外形、法兰连接尺寸表:
公称通径DN(mm) | L | H | D | D1 | Z-Фd |
50 | 230 | 225 | 165 | 125 | 4-18 |
80 | 285 | 270 | 200 | 160 | 4-18 |
100 | 360 | 375 | 220 | 180 | 8-18 |
150 | 455 | 450 | 285 | 240 | 8-23 |
200 | 585 | 645 | 340 | 295 | 12-23 |
250 | 720 | 770 | 395 | 350 | 12-25 |
300 | 800 | 900 | 445 | 400 | 12-25 |
400 | 960 | 1023 | 565 | 515 | 16-30 |
四、 J841X系列电磁液(气)动隔膜排泥阀订货须知:
本公司生产的各类液动,气动排泥阀出厂前每只按GB/T13927-92的标准试压,并持续2分钟无渗漏方为合格品,使用时只需要将外表及孔腔清洗干净,不必将阀门拆开和调整变动,可直接连接相同规格压力的法兰或阀门安装使用。
活塞上的密封件L型皮碗,其密封性能良好,经久耐用.皮碗选用耐磨丁晴橡胶,其寿命达五年以上,经用户使用后,从反反馈的信息来看,有的使用长达十年以上,才需要更换.阀杆与支承座之间装有O形圈防了此处漏水现象的产生.
http://www.jnshijia.com纯净水设备: 饮用纯净水制取装置由预处理部分、反渗透系统及精处理等几部分组成,采用单元组合结构。目的是减少设备占地面积,便于运输及现场装调试,具有占地小、安装快、外观漂亮、操作、维修方便等优点,设备部分均选用Ocr18Ni9(304)不锈钢制作,管道低压部分采用A.B.S工程塑料,高压部分采用不锈钢制作,主要部件(膜、泵、仪表等)均由国外专业厂商提供,整机性能达到国外同期水平! 本机功能:RO膜自动、手动冲洗,纯水高水位自动停机,低水位自动开机,多级泵缺水保护,失压、欠压、过流、短路、断相、漏电保护。
1. 产品纯净度高、流动性好,经SGS检测环保达到欧盟标准。
2. 蓝相纯正,黑度黑,超细粉状和颗粒产品,分散性极佳。
3. 色差稳定,生产中每小时化验室会抽样检测保证产品的稳定性。
4. 耐候、抗氧化、超细分散性好。
5. 广泛应用于涂料、油墨、塑胶、密封胶、建材等多个领域,质量指标优于同类产品。
安阳旺泰炭黑采购指南
1. 客户选择用什么样的炭黑可以依次根据炭黑的下列指标来确定:PH值、吸油值、黑度/着色力、水份、筛余物、分散粒径和易分散性、多环芳烃、产品批次色差。
2. 由于客户使用的树脂、溶剂、分散剂等配方组成各不相同,及分散设备性能有较大差别,建议首次采购旺泰炭黑的客户申请小样、中样,进行小试及生产试验,以确保产品的使用性和经济性。
3. 炭黑产品的区域代理、销售,包装及运输要求,请和公司销售区域经理联系,有关售前客户对产品提出的特别要求,售后生产中遇到的炭黑应用问题,也可和公司技术部联系。
产 品 说 明 | |||
|
![]() | AEWT-100180度超高温水循环温度控制机,水加热器的详细资料: | ![]() |
|
光纤尾纤剪刀 GHT-151
特点: | |
1.採高碳钢材质精制刀口 | |
2.刀片採锯齿状设计, | |
消除凯夫拉线的滑动 | |
3.人体工学手柄,操作舒适 |
https://www.china.cn/gongchengjixiepeij/4018418371.html
|